腸繫膜?人體新器官?
最近新聞媒體出了一條「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的新聞。因為在結直腸的相關手術中,常常會牽涉到腸繫膜的切除,為了確認對於平常治療患者是否會有影響,我花了點時間研究了一下。台灣媒體的新聞稿均翻譯自英國媒體,所以直接從原論文著手:只要在google輸入新聞裡提到的愛爾蘭科學家J. Calvin Coffey和刺胳針的英文刊名Lancet,就會出現在第一項,點進去註冊之後就能看到全文文章共9頁,但扣掉後面的reference,實際內容只有7頁半。
先說結論:新聞報導的這則論文內容並不會改變目前結直腸癌治療手術的準則。
談論文內容
該作者本身雖然有在針對腸繫膜作研究,但這一篇文章裡並沒有獨立提出新的概念。事實上,這是一篇review article,文章裡面也直接說明是將西元1858-2016年間的論文整理後作一個系統性的描述。雖然這篇文章裡面並沒有提到要將腸繫膜列為器官,但有一句「Many, but not all, organs have a distinct functional unit. The functional unit of the mesentery is unknown, and whether a distinctive cell type i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its functionality should be investigated.」意思就是目前的研究還沒有辦法定義出腸繫膜的功能單位;依據前後文來看,應該說是作者對腸繫膜被廣泛定義為器官有信心,而作者有將腸繫膜視為器官的想法則是開始於2012年,當時他因為外科手術的需要而研究了許多病患的腸繫膜結構,產生了「腸繫膜是一個有著完整結構的器官」的概念,而後一些新的研究認為腸繫膜除了解剖構造獨立之外,可能與免疫反應和代謝作用也有關係。因此在學界還未有的共識時,作者在某些學術論文上已經使用過mesenteric organ來稱呼腸繫膜。
教科書的改寫和課堂上的教學
某些新聞提到Gray's anatomy會改寫內容將腸繫膜列為器官,而課堂上也要開始把腸繫膜當作器官來教學:手邊並沒有這本書,沒辦法了解實際上的修改的內容。以過去的經驗看,一個新的觀念要被編進醫學教育的教科書中,若不是有牢不可破的決定性證據,通常都需要長時間的反覆討論和研究來驗證。而課堂教學除了基於教科書上的內容,還取決於臨床教師的個人意見,醫學教育常因臨床教師個人專精領域的不同對同一件事產生有不同的說明。比較合理的說法應該是,教科書和課堂教學上會對腸繫膜的構造和生理功能作更多的著墨,而非單純出現"腸繫膜是器官"的敘述句。
臨床上的應用
傳統上認為腸繫膜的功能主要有三項:血液供應、緩衝保護和臟器位置的固定。這幾點在目前外科手術上的重要性仍未改變。而前面提到新研究認為腸繫膜跟免疫反應和代謝作用也有關聯,但由於腸繫膜難以用非侵入性的方式檢查,因此要對臨床上的診斷和治療產生影響還有一段路要走。
腸繫膜與外科手術
最後,回到找這篇文章的初衷,把腸繫膜視為器官對外科手術是否有影響?把腸繫膜視為器官,是認同它除了結構功能之外,還有可能的生理功能。目前還沒有定義出腸繫膜的生理功能單位,其實也是因為不同區域的腸繫膜的生理功能是相類似的,因此切除部份的腸繫膜並不會造成生理功能的缺失。結直腸癌的外科手術治療中,雖然需要切除腸繫膜,但也僅止於腸道腫瘤附近的一部份,對於損害器官功能的疑慮也就不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